文章目录

终于今天早上登邮箱,收到了东京大学 物性研究所 Ozaki 教授的暑期交流邀请函。申请暑研的事情算是结束了,接下来无非就是办签证、买机票、订住宿、申请学校资助等繁杂的手续。

很高兴能够去日本暑假交流,扯一扯这一次申请的经历。

这是我第一次自己申请暑假交流。去年暑假,是赵瑾老师直接推荐我去的匹兹堡大学,在那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匹兹堡大学,也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可以说是阴差阳错去了匹兹堡,虽然我对去年暑假研究的收获感到不满意,认为自己糊里糊涂的,由于理论和能力的欠缺,很多工作做不来,学习的进步也有限。但两个月的匹兹堡生活,让我对美国读博士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我很喜欢匹大和CMU,除了感觉匹兹堡可能很冷以外,我很愿意去这样的城市生活。可以说,坚定了我出国读博的想法。

上学期期末考的时候,就和师兄谈起申请暑假交流的事情,寒假的时候也想着可以联系暑研,或者做计算物理大作业、看看大研的项目以及IYPT实验准备,结果一直拖延拖到了开学也没有做什么。(我潜意识里可能觉得过年放假的时候不应该去联系打扰老板)

等到开学以后,当我得知周围的同学早就开始联系暑研了(上学期、除夕、寒假),好多都开始面试甚至拿到位置,我才意识到自己开始的太迟了。一种被隔离被欺骗的感觉,为啥都没有同学和我交流他们申请的事情。

开学第一周周四(3月1日),开始修改自己的CV,我向好多师兄师姐要了他们的CV,在我去年的模板上修改,大致花了一天时间。我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如果有推荐信也许能够有帮助,于是我准备联系四年前作为志愿者翻译Coursera How Things Work 课程的 Bloomfield 教授。改完CV已经周五了,我也不知道要如何选导师,给谁发邮件,因此我准备下周一再联系他们。周末的时间就写写套磁的邮件,看看各大学的网站,挑挑教授。

我先建立了一个选校的Excel表格,去BBS飞跃重洋板看看今年物理拿到了哪些Offer,分别是哪些学校,再结合USNews上面各大学研究院排名和物理排名,在表格里写了一些大学的全称、简称、所在的州、排名、备注等,也熟悉一下所谓的藤校、物理的六大是哪些。再看看美国地图。大体上对美国的顶尖大学在哪、排名大概区间、同学们说的简称是指什么学校有了一些概念。

接下来是寻找潜在的暑研导师,这个挺难的。因为我不知道要如何选大学,也不知道如何选导师。一开始我想从大学官网进入他们的物理系、材料系等,我发现这个很难,很难从官网找到链接。后来就直接搜物理系的网站,然后点Faculty页面,有的学校做的挺好的,对不同的研究方向的导师有分类,这样我就可以直接选择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更详细一些是 Theoretical/Computational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进入教授实验室网站以后,先看 Research 再看 People。

关于申请的方向。因为我目前在赵瑾老师实验室,准备做第一性原理计算方面的工作,大研也申请了这个方向,去年暑假在匹兹堡也是学习这方面的东西,所以我这次申请打算继续申请做第一性原理计算方面工作的组。我之前在选专业的时候,各种转来转去的,现在在物理系也不算优秀,我希望自己能够在一个方向坚持下来,有些积累,也许对我这种能力不强的同学更好些。

明确了申请方向,其实选导师就容易很多了。先看他们实验室的Research页面,看看是不是做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有没有这方面的关键词,再看看实验室People页面,看老师的简历,看组里成员的照片。在这个搜索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挑导师蛮看脸的,此外我还会希望挑一个年轻一些的导师,而且如果实验室的网站非常的破败,关于组员和研究的信息都没办法体现的话,大概就不会考虑。再顺便看看Publications页面和教授的Google Scholar index。大概就是这样,我在选校的Excel表格里加了教授的表格,分别记录教授所属的学校、联系的状态(啥时候发的邮件,被拒了还是咋样)、称呼、实验室网站、备注。

关于暑研的大学,我觉得合肥今年冬天还是很冷的,尤其是刚刚入冬那会,我觉得比起夏天来说行动不便不少,那个时候我就萌生了去温暖的地方生活的想法。因此我想申请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大学如UC B, UCLA, USC, UCSD, UCSB, UC Davis, Caltech, Stanford,除此之外,挑一些排名靠前的,名字好记方便搜索的学校。

差不多是这样。周一的时候,我开始给教授们发邮件,由于有十二个小时以上的时差,我们又希望大概是早上的时间对方收到邮件(这样更可能很快看到,后来我意识到没必要),因此我大概每天晚上八九点开始发邮件。第一天,我发了3封邮件,没有任何回复,第二天晚上,我又继续挑教授发邮件,还是只发了三封,因为我每发一封邮件就要花很长时间,无论是挑导师、看对方实验室网站,还是编辑邮件。第三天仍然没有任何回复,有点失望,加上计算物理出成绩了,非常出乎意料的糟糕,情绪很低落。于是我准备给Bloomfield教授发邮件要推荐信,当天我几乎一整天没课时间都在看网站选教授记录信息,当天晚上我发了7封邮件,此外我还开始考虑申请日本的暑研。第四天,我收到了Bloomfield教授的回信,他很乐意帮我写推荐信,让我告诉他推荐信发给谁,啥时候需要收到,此外我还收到了一封USC的拒信,对方说已经接受了3个暑研的同学,虽然被拒了但好歹对方回复了,并且帮我转发给了他的同事,心态稍微有点改观。继续选教授发邮件,第四天我发了将近10封邮件。第五天收到了更多的一些拒信,同时我在纠结该让Bloomfield教授的推荐信发到哪里去,由于Bloomfield教授是Stanford毕业的,于是我们想就在找一个Stanford的组,同时放弃了继续大规模的发邮件。早上,我给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发了邮件,之后和一些科大在Stanford的师兄取得联系。没想到,周五下午就收到了东京大学的积极回复。非常的开心。

基本上,开学第二周一整周都在忙申请暑研的事情,因此耽误了当周的学习。投入了很多时间,一共发了20多封邮件,收到了5、6封拒信,更多的是没有任何回复。既然东京大学Ozaki教授积极回复了,我们就打算继续和他邮件联系,希望能够到东京大学暑期交流。周末,我们更仔细的看了看Ozaki教授研究组的网站,他们开发的OpenMX,发表的论文等等。准备回一封邮件,告诉他我暑假想做的方向大概是什么。另外由于师兄的建议,我向Bloomfield教授问他有没有熟悉的做凝聚态计算方面的教授,这样推荐信可能会更有利。

因此,第三周基本上就在回邮件,不需要继续看网页选教授了发套磁邮件了。说到回邮件也是很头疼,一封简单的回复我可能要写一个小时,如果是更多信息的回复,我可能要拖到第二天。我回英文邮件实在是太慢了。我会去反复看教授的邮件里的内容,明确我需要回复哪些内容,再思考这些问题我的答复是哪些,比如暑研的研究兴趣、暑假交流的时间选择等等,再选择合适的英文语句表达出来。基本上每次写完邮件以后,我都会让男票和Mina(我的一位巴基斯坦好朋友,在科大读博士)帮忙看看有没有问题。一开始甚至都是问Mina我该怎么回复。后来直接借了几本英文电子邮件写作大全之类的书,写多了还是有些进步的。最后,再反复确认邮件内容、收件箱、附件等等信息正确无误以后,才会发出去。每次点sent,都很紧张,点完之后立马回去再看一遍邮件内容。

想起来,去年的时候,我给赵老师发邮件,表示想加入他们实验室。当时其实我并没有做什么功课,没有去了解他们实验室具体做的是什么方向、用什么方法。包括去匹兹堡大学Petek教授实验室的时候,我对他们实验室的前期了解工作做的也很有限。在和老师见面,或者是发邮件上面都不够认真,甚至是自我介绍也没有准备过。真是非常感谢赵老师他们包容当时的我,我觉得自己过去的好些行为都本应该更好一些。

说到Bloomfield教授推荐信的事情,很多地方我不确定该怎么做。后来他告诉我他并没有认识很多凝聚态计算方面的教授,他问了一些他的朋友们,表示也没有积极回复。所以我就表示了感谢,不再向他要推荐信了。

之后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和东京大学Ozaki教授邮件联系,他非常的友善,热情的给我提供帮助,回邮件也很及时,我联系了一些在日本读博的科大学长,了解了一些日本读博的情况。我和男票表示可以考虑去日本读博生活,暑假先过去体验、了解一番。

最后,在收到赵老师的推荐信以后,Ozaki教授答应给我邀请函。

以上,基本就是这次申请暑研的经历,从开始到拿到邀请函前后20天时间,大概是修改CV一两天,选校选教授发套磁邮件一周,和潜在的暑研导师继续联系又一周,写推荐信草稿一天。的确是很花时间的事情,但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是了解、学到了不少。无论是选方向、选导师、发邮件,改CV、推荐信,这些在之后的申请中都是需要的。

有趣的一点,前两周看赵老师推荐的一篇讲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综述文章,发现里面提到的应用方向,我最近在看教授主页研究方向时大都看到过,此外文章里面提到的一些人,我竟然在选教授的时候也加入了我的列表,我对她的Profile网页有印象。

最后,十分感谢在申请暑研的过程中帮助我的人,男朋友、Mina、很多师兄师姐,以及赵老师、Bloomfield教授的帮助。之后的流程虽然繁琐,大概会容易一些。非常期待暑假去日本东京大学(柏市校区)物性研究所交流,感谢Ozaki教授的邀请。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