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见》里看见
这是《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的一次作业,一篇读书笔记。因为自己这学期也没看几本书…就写了开学初看的《看见》。
从《看见》里看见
向你推荐一本书,柴静的《看见》!
这本书我看了两个多月,一方面书的确很厚;另一方面,这本记录十年经历和成长的书,我得慢慢看。看完一个月后的现在,书里的很多内容我都忘了,甚至看标题也不知道这一章讲什么。但我觉得,这本书给我影响是深远的,它——是一个起点。
《看见》,第一次让我走进新闻工作者,了解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理想,他们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最近我在看白岩松的《幸福了吗?》,又要写读书笔记的作业,就搜了一下柴静、白岩松等人的个人经历。“好喜欢白岩松的大白话啊!”看了好多篇白岩松的评论和报道后,感觉他这个人挺不错的。不文艺,不假大空,说白话实在。相比之下,柴静要更温柔、更细腻,她的《看见》每篇文章也比《幸福了吗?》长很多很多。
读《看见》的时候,我已经决定转科技传播系了,学传播学,了解这个我可能会从事的行业,便有些亲切。
“新闻学概论”第一次课上,老师提到中国新闻界在2003年非典期间,先后犯了“失语”、“失真”、“失度”三个错误,非典给中国新闻界上了严峻的一课。我对非典的记忆,停留在我小学一二年级花了很长时间准备的演讲比赛,最后因为非典没有举行。此外便只有“板蓝根”,上学全班量体温,似乎还有一段时间妈妈和邻居阿姨们讨论抢购醋的情况。
《看见》里描述了我所不知道的非典,而《幸福了吗?》更像是补充。从广州开始发展,却因为政府的报喜不报忧,媒体的集体沉默,最终在北京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天井藏着二十九个人非典患者的酒店,条件恶劣、又脏又乱挤满病患的医院。死亡,恐慌,沉寂的氛围下,新闻人的工作情况。
《看见》还涉及山西的空气污染、采访高跟鞋虐猫事件的女子、华南虎照片造假事件的调查、汶川地震前线报道、药家鑫案、征地等这十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社会事件。
让我惊讶的是,我自己仿佛没经历过这些事件,包括汶川地震在内都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禁反思过去自己关注社会时事太少,很多事现在才了解,当时不知道自己去哪儿了。还好读了柴静的《看见》、白岩松的《幸福了吗?》,让我通过新闻工作者的视角重新认识了这些事情。
大概从高中开始,除了看“春晚”就在没看过其他电视节目。“看见”、“新闻1+1”、“东方时空”、“新闻调查”,这些栏目有点眼熟,却不记得任何一个的节目。大概当时也就知道“百家讲堂”、“走进科学”等,其他的新闻节目,偶尔看看内容,也从不去关注主持人是谁,更不知道制片人是谁,以及这个节目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最近,竟然有些想去看电视。不知道现在电视生态怎么样,白岩松在感叹“娱乐至死”的时代,还有多少新闻工作者坚守严肃的新闻,去思考社会的问题。是啊,我们宿舍,三个舍友追“花千骨”、“琅琊榜”等热播电视剧,两个舍友相对而坐却同时看着“快乐大本营”阵阵发笑。柴静从央视离职了,白岩松坚持“守土有责”的同时说“为说对的话认错、写检讨或停播节目,就是我辞职的时候”。也许什么时候有空,我该下载一些过去的“新闻调查”、“新闻1+1”等节目来看看。
或者,我该从现在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事件。想起来开学初和舍友们一起在宿舍看阅兵的时候,只顾着看场面、看流程,而根本不记得是哪个主持人在报道。新闻学概论课上提到,我们生活在媒介创造的二手世界里。是啊,只关注事情本身也许得到的仅仅是媒介所希望传递的信息,但如果进一步了解主持人是谁?为什么这么报道?这样的新闻是如何做出来的?你对事情又会有更深的认识。
前天晚上和男票吵架,因为他说“在央视看来,主持人就该与中央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主持人不能公开发表自己的想法”。我想说不是的。通过柴静的《看见》,了解她和同事们一起外出采访调查,苦思冥想要如何把这一期新闻做好,如何才能深入调查对象的内心。新闻工作者是有着自己的新闻理想,更肩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断断不是以拥护中央思想为第一要义。至少,在他们工作的时候,思想禁锢不可能到这种地步。偶尔白岩松会因为直播中不当的措词节目被停播,柴静他们也总会有千辛万苦录制的节目没法播而只能去洗个热水澡。是啊,国内的新闻环境,对一些政治敏感信息、可能引起社会动荡、或造成舆论泛滥的新闻,会做特殊处理。但新闻工作者在工作的时候,想的绝对不是这些,这是那些审核节目的人才要考虑的。新闻工作者在工作的时候,往往是背负着社会责任、良知与专业要求,他们要尽量做到公正客观,又要尽量去逼近事实,他们还可能会面临道德上的决择,也可能会陷入特殊的新闻背景中而流入出一个人该有的情感。 新闻学概论课上学习新闻理论的时候,常常会让我联想到《看见》里面的案例。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学习新闻理论,了解新闻工作者,了解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理想,他们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当然,也激发起我对新闻以及它背后故事的兴趣,以上就是我看完这本书以后得到的感悟与改变。
最后,让我们用书中的两句话结尾:
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
十年已至,如他所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张静宁
2015.10.30
席老师的点评
说下主要意见:
1,文字很流畅,思维很清晰,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很不错;
2,《看见》这本书影响力很大,但柴静这个人本身争议也很大,今年上半年《穹顶之下》在网上公布之后,几天内从热点到被封杀,有关这个片子背景的各种解读也应该找来看看;
3,上次课上提到了做事的三个标准:名、利、良知,从柴静的做法来看,是否有沽名钓誉之嫌?
4,在中国,某些行业问题多多,新闻业就是其中之一,一些口号也只不过是口号,具体还要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5,柴静的书,当做畅销书读读也就罢了,另外一些书被当做经典,那才是历久不衰的。这次别的同学有写《娱乐至死》,有写《论自由》,我个人觉得,与柴静的煽情相比,那些书的价值更大。
看完老师的点评还是蛮有收获的,之前没有认为柴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也没有把她的书当成畅销书。沽名钓誉?并没有思考过,《穹顶之下》的背景解读也没了解过。这样的读书笔记作业,还是能够给读书方面带来进步的…
突然意识到老师可能是不喜欢柴静的…也算是不同声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