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关于池塘之底(一)
本文作者:上海市 青浦区珠溪中学 朱春华(语文老师)
关于池塘之底一
2014年的8月21日,我记得是这一天,那个时候我们正在杭州体检,体检完毕,我和韦亮走在空军疗养院的道路上。
今年的八月,并不如去年一般溽热,阳光虽然依旧强烈,但疗养院道旁的樟树高大茂密,在道路上投下重重树影,一片阴凉。东南方向过来的季风缓缓吹拂,带走了前几日的雾霾,空气也难得的清新起来。
韦亮正在滔滔不绝地谈他这一年所开设的一门电子电路课程。
就在这个时候,我突然想,我为什么不也去开设一门课程?
于是,学期初,我便开设了一门带上了浓厚个人色彩的课程:《池塘之底》。
时至今日,我仍然不知道我开设的是一门怎样的课程,读书会?交流会?学习俱乐部?
一开始,我是想开一门关于阅读的课程的。我一直记得电影《死亡诗社》里的场景,那么多的学生,居然有那么大的热情,在深夜冒着被学校处理的危险,聚集在一起,朗读诗歌。我也记得《杯酒人生》里的场景,作为教师的主人公坐在教室一角,一个少年正在投入地读着一篇文章,教室里一篇宁静,主人公思绪飘飞……
当然,这都是电影。但作为多年的语文教师,让我思考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到底缺少些什么,让学生无法拥有如《死亡诗社》里的那些少年般的热情;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教育浮于表面,无法让那些少年们内心宁静,沉浸于文本,从而感受,从而思考?
所以,我希望,我能有那样的课堂,少年们在朗读着他们喜爱的文字,不必感情浩荡胸腔共振,也不一定要凄风苦雨苦难满屋,只要是他们真的喜欢就好,只要他们在努力地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传达给他人就可以…
而我,或者坐在角落,或者站立窗前,安静地看着他们,思绪飞舞……
但我知道,这只是一个文科生对于语文教学理想化的幻想。看着眼前的那些半大少年,很多时候我都认为,能给予他们更多帮助的,可能还是一些偏理科的知识。
这是近几年来,当我主动地去了解一些公开课、TED当然还有MOOC之后的感受。
大约在三四年前,接触到网易公开课,近一年来,几乎每天都会在睡前看一两则TED,最近,也在朋友的推荐下选修了两门MOOC的课程,虽然这些也时常被平日繁杂的琐事打断,但这样的过程实在让我受益匪浅。有的时候,我甚至感叹,要是在我还年轻年纪还小的时候接触到这些就好了,有的时候甚至妄想,我的人生会不会因此而改变?
于是,在“池塘之底”这门课上,我设计,每一次都给学生介绍一些网络课程的内容,或者是TED上十六岁的少年关于攻克胰腺癌检测方法的演讲,或者是网易公开课上乔布斯在某大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也或者是,介绍一门觉得还不错的MOOC课程…
多年的语文课的教学,两年班主任的经历,还有几年教研组长的经历,时常让我感叹,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兴趣实在不高,更遑论对学习的热情。想想也是,大多数的我们,都在单纯以考试为目的,一遍一遍地对他们进行着训练,以期让他们形成条件反射,然后不加思考地就能写出许多问题的答案。
对了,最近在MOOC上选修了一门心理课,通过学习我明白,“条件反射”这个翻译其实很不恰当,比较准确的翻译,应该是“调教反射”。
我们就那样,对他们进行着“调教”,与此同时,还在办公室大发感慨:这一届学生真的是好笨啊!
几乎每一届的教师,都会在办公室如此评价学生:“这一届是真的好笨。”“现在的零零后啊……”
可是,他们真的很笨?据我的了解,他们中的大多数,比同龄时期的我,懂得的知识要多很多,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要强上很多。就更别说在他们中间,出现了类似于“冰凌幽蓝”这样的人物。
但无论如何,大多数的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的确显得不足。他们对于其他一些东西的热情,明显高于学习和思考。
前两年,当过两年的班主任。班上有五个小女孩从进入初中开始,很快就玩在了一起。后来,我发现,很多时候,她们在一起讨论的,都是高年级那些个“很酷”的男生。当然,那些男生在大部分的成年人眼里,一点也不酷,爱踢球,也爱打架,讲义气,也痞里痞气……但在她们眼里,他们就是酷得一塌糊涂。
我其实很想告诉她们,不光那些个吊儿郎当的高年级男生酷,TED上那个写出许多苹果应用程序的十二岁小男孩也很酷,我很想告诉他们,不光舞台上的EXO光彩照人,奥巴马演讲的时候,台下也照样掌声雷动山呼海应,引来万人仰慕……
这个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有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你得试着去了解,而不是仅仅看到他打架就觉得他勇敢,仅仅看到他敢和老师顶嘴就觉得他勇于挑战权威……
很明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我们都在自以为是地自言自语。在教育这条大道上,我们步入困境,荆棘重重,甚至是南辕北辙,且不断上演着“马良”、“用多”、“御者善”一类的于事无补的努力。
关于教育困境,其实我们在私下里讨论了很多。有一次,我和韦亮不约而同谈到了那部有名的电影《兵临城下》:二战中,斯大林格勒被德军重重围困,苏军枪毙后退的士兵,处死战败的将军,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少年送上前线,奋力死战,却仍然难挡德军凌厉的攻势。
在大家都一筹莫展之际,有人向临危受命的赫鲁晓夫陈辞:“我们需要希望。”
……
后来,他们打造了属于他们的英雄——狙击手瓦西里,在一次又一次如神的战绩中,在一张又一张的宣传报纸上,神枪手瓦西里鼓舞了无数的苏联人,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当然,作为电影,《兵临城下》有很多的虚构,并不见得适合作为探讨教育问题的依据。但是,我想这里面有一点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在我们的教育困境中,我们也需要榜样,需要英雄,需要希望。
比如说,TED上那个十三岁以创造发明来保护牲畜不被狮子伤害的肯尼亚的小男孩,比如说,MOOC上拿到十多门coursera证书的六年级小姑娘冰凌幽蓝……他们都是从教育困境中走出的英雄,我们也需要这样的英雄,就在我们周围的,能鼓舞我们身边人的“英雄”。
基于以上的一些思考,在“池塘之底”的课堂上,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看。每一次都给学生介绍一些网络课程的内容,或者是TED上十六岁的少年关于攻克胰腺癌检测方法的演讲,或者是网易公开课上乔布斯在某大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也或者是,介绍一门觉得还不错的MOOC课程…
2、读。每一期,将会选定五个同学,向同龄人分享他们自己喜爱的文字。
3、说。每一期,在自愿的基础上,挑选两个同学进行演讲。
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之中,应该都会夹杂着大家的讨论……
时至今日,“池塘之底”已经开课三周,但我依然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门课程,读书会?交流会?学习俱乐部?
上海市,青浦区珠溪中学 朱春华
2014-10-31
更多关于 珠溪中学翻转课堂:池塘之底
如果你想联系朱春华老师,可以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也可以私信@草履虫_64906
本文由果壳MOOC学院网站(mooc.guokr.com)导出,发帖用户为JING-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