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 1. 前言:
  2. 2. 一、自我分析
  3. 3. 二、社会分析
  4. 4. 三、总结

《报考综述》本文作者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09级本科生 于松民

前言:

笔者的一个朋友曾说:随着大学生活的流逝,我们逐渐地认识到,高考报考远非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选择,但或许是可以免去你最多困扰的选择。

因此,在报考过程中,一定要把所有能做好的方面都尽可能做好:比如了解专业、行业、学校,都是有网可查,有人可问的。一个负责任的报考过程,对开始一段美好的大学生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暗示。大一新生会大面积地有一段迷茫期,甚至有的人会一直陷入其中而蹉跎了整个大学生活,这虽然和新环境、新生活方式有关,但更多时候源自报考时过于随意、被动的态度。

如果成年意味着独立,那么,把读什么大学念什么书作为第一个独立的选择,是件蛮不错的事。

报考就像买东西,学校和专业是商品,录取线是价格,分数是手里的钞票。

当大家都想买同一样商品,它的价格就会被炒得很高,甚至可能超过它本来具有的价值,买到反而会亏;当大家都觉得某样商品不好,它的价格也可能会低于它的价值,买到则会赚。当然,只要钞票够多,你可以买任何想买的东西;如果钞票有限,则要精打细算。

报考过程中的“精打细算”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向内的“自我分析”和向外的“社会分析”,这两部分又可继续分为若干点来考虑:

一、自我分析

  • 价值观

“价值观”对报考(或人生方向)选择的实践指导,通俗地说,即从政、从商、学术三个大方向。其中,从商又分为:实业,即自己组织生产、销售,最好有一定技术背景,现在很多新兴创业公司就属于这个类型;经销,即从某处购得某物,转售到另一处,这也是最常见的“经商”形式。

再将以上几个方面对应到具体专业选择上,可笼统地概括为如下关系:

从政——政治、经济、法律等。

从商——【实业】一些与民用联系紧密的工科专业,及下述经销相关专业。

​ ——【经销】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会计、物流等。

学术——大部分专业均有学术方向。

事实上,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价值观”还都很模糊。而且,在大学这个丰富的环境中,价值观很可能还会发生调整和改变。

本文主要是为了论述的完整性,将其陈列在此。同时也是个提醒,相信对于这一点的思考会伴随你整个大学生活(笔者2009年高考,如今硕士一年级即将结束,对这个问题也只是“刚刚有了点感觉”)。

  • 兴趣

“兴趣”关注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我愿意/想干什么?

对志于学术研究的人,兴趣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其他大部分人选择专业时,兴趣虽非必要,但也是应尽可能顾及的因素:因为它将直接决定你学习的态度和质量,甚至,整个大学生活的质量,除非你是个自制力非常强的人。选择一个“不抵触”的专业是底线,否则很可能面临一个痛苦、事倍而功半的大学生活。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因为不了解,兴趣也可能存在误判:看起来感兴趣是因为不够了解,看起来不感兴趣也可能因为不了解。

比如每年报考时候,全国各地常会涌现出一大批“从小就对经济、金融有着浓厚兴趣”的少年,但进入大学的他们未必还这样觉得。笔者的一个在人大学金融的朋友,就曾说过有些遗憾没有去学建筑。

关于“兴趣”的问题,笔者会在后文用问答的形式,尽可能说得更清楚些。

  • 能力

“能力”关注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我能干好什么?

报考选择专业时,考生和家长常将能力理解为某门功课的成绩,比如数学物理成绩好,就认为这方面的能力强,进而选择一个相关度高的专业。另一方面,能力也常常和性格相联系,比如把“开朗外向,善于交际”理解为一种潜在的组织、管理能力,进而选择一个管理类的专业。

这两种思路都很常见,也有合理性。但显然,这也是一种很粗糙的判断,因为它没考虑到考生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而且高中的数学物理也与大学是数学物理有着不小的差别,此外,对“要做的事”的理解也很简单——比如管理工作能否做好,远非性格因素所能保证,还涉及专业背景、天时地利等等很多因素。

二、社会分析

  • 行业

“先选行业,再选专业”也是一种常见的报考思路。比如,因为看重金融行业工资高,于是选择金融相关专业;因为医药行业“越老越吃香”,于是选择医学相关专业;因为电子商务(如淘宝等)行业在中国的蒸蒸日上,于是选择电子商务、计算机等专业。

这种思路虽然也有其合理性,但问题依然存在,难度在对某个行业未来发展的预判。这一点会在后面的问答中结合例子说得更清楚。

另一方面,有些专业(或职业)如人力资源师、会计、出纳等等,是没有明显的行业局限性的,在行业间的流动很容易。因此,这类专业的选择也不适用于“先选行业,再选专业”的思路。

附件中有行业分类的文档,供考生和家长检索之用。

  • 职业

选择行业,就像是在一队即将出海的船中选择一艘最安全可靠的船,而选择职业则是在这艘船上选一个合适自己的位置和角色。这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就更难了,因为这需要对某个行业有足够的了解。

因缺乏信息,我们常将一个行业内的从业人员笼统地分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并在传统观念的引导下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好,但事实上远非如此。比如在一个IT公司,就有产品经理、前端开发、后端开发、市场推广等多个岗位;在医药行业,也分中医、西医医生,制药、售药人员,监管人员,各种科室更是数不胜数。综上,此处所要强调的是,了解“行业”的同时也要了解其中的“职业/岗位”,粗略地认识做决定常常会被误导。

此外,职业还可笼统地分为“专业/技术型”和“能力型”:前者门槛较高,需求量较大,工作更多关注专业水平而非个人能力,相同专业就业的层次相差较小;后者门槛较低,需求量较小,存在“二八规则”,工作更多地强调个人能力,相同专业就业的层次相差较大。

附件中有职业分类的文档,供考生和家长检索之用。

  • 专业

根据教育部学科分类目录,所有学科和专业被分成共13个大类。附件有学科教育部2011门类目录(目前最新),精确至一级学科,供考生和家长检索之用。

此外,认识一个专业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性别要求:比如高负荷辛苦工作不适合女生。

​(2) 后续深造要求:比如就业门槛较高的医生,优秀工程师以硕士毕业为标配。

​(3) 就业情况:区分类似专业间的差异,比如经济、金融、会计。

(4) 优势院校:看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教授等的数量判断学科水平,此外,理工科专业可看硬件(国家级实验室、优秀科研团队等),社会科学可看发展历史。

​(5) 对应关系:注意专业与行业、职业的对应关系。

(6) 理论与应用:对于理工科专业,注意理论与应用的关系。有的专业可能彼此相似,比如“电子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但区别在于前一个偏重理论,后一个偏重应用。当然,也不必因觉得以后不想科研就对偏理论的专业一概说不,因为本科所学大体一样,硕士再转也没什么门槛。

  • 地域

大致地看,在地域选择上,可根据自身情况从以下几个角度做出选择:

(1) 分数高,竞争能力强,可求拼搏:首选北京、上海一类大城市,社会资源丰富,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

(2) 分数一般,竞争能力中等,可求氛围:可考虑特殊的产业集群,比如上海的金融产业、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武汉的光电产业、长春的汽车产业、长沙的传媒创意产业、内蒙古的牛奶产业等等。

​(3) 分数较低,竞争能力较弱,可求安稳:可考虑距离家乡较近的地区。

当然,如上的概括也并不绝对。一方面,在某地读书和就业还是有关系的,比如四川大学、西南财经等学校,在西南地区乃至东南沿海地区的认可度较高,但在北方可能相差较多。另一方面,对于分数中等的考生,北京上海也有一些分数较低的学校可以选择。虽然学校可能一般,但大城市带给人开阔的视野,以及可以共享的学习资源(比如北京有清华北大的课程,一些高校的二学位机会),也是值得考虑的。如果你是个对人生态度主动、充满激情,期望在大学期间尽可能感受生活的人,那么大城市可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机遇和感觉。

  • 学校

对学校的认识可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来考虑:

(1) 综合性:虽然大学中只就读于一个专业,看似学校的综合性并不重要,但实则不然。大学综合性的意义在于,拥有更健全的校园氛围,可以给学生更全面的感染和引导,并有多方面的学习资源,对于综合能力较强,希望全面发展的学生来说,可以跨专业选课、旁听,或者修“双学位”,很有帮助。另外,综合性的大学也为同学提供了“再体会并二次选择”的“转专业”的机会。

(2) 行业特色:在优秀的大学中,与综合性大学相对的是一类具有行业特色的院校,他们虽然综合实力可能不如其他学校,但其王牌专业常常是业内翘楚,就业前景乐观。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等。

(3) 附属特点:这方面主要是一些零散的点,但也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学校的校风、师资水平、校企合作、同学人脉、周边环境(市中心还是郊区)等等。还有一点,高校开设的各类“实验班”值得注意,通常具有很好的师资,倾注了很多校内资源,包括保送研究生的名额,对此,笔者的个人观点是:进一个好学校的差专业,不如进一个略差学校的好专业,尤其是实验班,日后还有通过保研外推到好学校,或凭借本科扎实基础考研到好学校的机会。

(4) 另外补充一点:如果是压着一本线的考生,有些较好的二本院校也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三、总结

以上分析将报考的思路分成“自我分析”和“社会分析”两个大的方面,以及更进一步的若干点,可作为制定报考决策的分析框架。

然而,无论是自我分析的价值观、兴趣、能力,还是社会分析的行业、职业、专业、地域和学校,严格来说,都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只不过有的变化快一些,有的慢一些。再加上(尤其是)自我分析的难度,让报考决策即使有了这个分析框架,也很难做到最好。另一方面,因为报考决策是一个考虑了很多因素的过程,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些因素的作用可能很微妙,因此也难将所谓“优劣”一概而论,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人而异的。

笔者的一个朋友曾打趣说,报考时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又能有锦绣前程的专业的概率,几乎和一见钟情,并且终成眷属的概率相当。

上述总结都意在说明本文的局限,请各位读者一定自己的情况,谨慎思考,切莫因为笔者一家之言而被误导。

以上分析只说明了建议考虑哪些方面,以及如何考虑,下面笔者依据个人经验,对每个方面的作用做一个短评,但实属个人意见,供考生和家长参考。

(1) 价值观:通常远未固定,大学中特定的学校、专业、经历还会将其重塑,可简单参考,不宜纠结过深。

(2) 兴趣:最重要的考虑,没有之一。而且,也是最可能通过阅读资料和信息找到感觉的点。

(3) 能力:与价值观相同,未来还会重塑,而且无论什么专业,都可以找到适合某种性格的人的岗位。可简单参考,不宜纠结过深。

(4) 行业:预判未来困难,不建议过于看重,而且,只要学得好,行行出状元。如要考虑,建议考虑十分了解的行业,或整体上看较稳定/常青的行业。

(5) 职业:如果不能足够清楚地认识一个行业,就不用考虑这一点。可大致结合自身能力和性格特点,从“专业/技术型”和“能力型”两类考虑,作为参考。

(6) 专业:对专业的判断要综合兴趣、能力、行业、职业各个方面,是了解起来最具可操作性,也是对整个大学学习生活质量,和未来职业发展最具影响的一个。建议以兴趣为主,不要过于受“不亏分”心态的影响而委曲求全。即使兴趣不明显,但选择时以“不抵触、不讨厌”为底线。

(7) 地域:不同地域各有特点,前文已说得较清楚,看重的是氛围和资源,以及竞争和工作的机会,与“专业”相比,属于短期影响不明显,长期影响明显的因素。但考虑到考研、找工作时还有二次选择的机会(但也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件事的难度),重要性相对弱于学校和专业。

(8) 学校:学校与地域相似,提供的是氛围和资源,与前两者相比,短期影响弱于“专业”而强于“地域”,长期影响则在潜移默化中,不好估计。对于可塑性较强,人生态度主动,但对未来规划不足的考生,建议在相同情况下选择综合性更强的学校,可以享受更全面的教育资源(如旁听其他课程,选修二学位);对于认定某个行业,并具有较强兴趣的考生,建议选择具有行业、技术特色和背景的学校。

综上,笔者结合个人经历和可操作性,将以上八个方面,去掉因人而异的“价值观”和“能力”,根据重要性做出如下排序。

兴趣 > 专业 ≈ 学校 > 地域 ≈ 行业 > 职业

如上排序实乃笔者个人建议,且实际情况多种多样,可再有调整,仅供参考。

笔者在2009年报考时,因信息和分析方法的缺乏,最终未能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之后不断思考,从2011年起通过网络寻找相似的朋友,一同为高三考生提供报考所用的参考资料。如今三年过去,又有了一些成长和认识。

首先,无论到了哪所学校,选了什么专业,能保证学习、生活质量的永远是持续的努力、拼搏,在年轻的时候,最不能忘记的就是努力和学习,用“放弃”的方式来调和兴趣与专业间的矛盾,看似是无奈、孤注一掷,实则并无必要,多数情况下是源于懒惰。

其次,不要轻易给自己“下定论”,认为自己做不了某事,学不会某专业等等。起码在学习这件事上,绝大多数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努力、积累,最终掌握。过早给自己下定论,只能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第三,兴趣为什么重要?它可以决定你的态度,是主动还是被动,在知识本身并没有那么难的时候,这个态度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且,因有兴趣而有个好态度,进而取得好成绩,反过来又是对这种兴趣的一个强化,带动自己走入一个良性循环。

第四,每个选择都是一个转折,都可能是人生路上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然而,又没有一个选择会重要到可以成就或者毁掉一生。正视每个选择的真实意义,用客观理性的心态去分析、对比、总结,然后做决定即可。

最后,祝每位考生都能选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拥有美好幸福的大学生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09级本科生 于松民

写于2014年6月17日

顺便做一下宣传

我们的网站【报考书】是专门为了帮助高三毕业生报志愿的

【“报考书”网站正式上线啦:http://www.baokaoshu.com
1.这里有以专业介绍为主的【接地气的】报考信息——高考报考远非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选择,但或许是可以免去你最多困扰的选择。
2.一篇文章教你报考考虑哪些——“报考其实像买东西
3.网站刚刚上线,欢迎批评指正,更欢迎加入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QQ群:133190918】。

主页

专业介绍

报考综述

报考就像买东西

本文由果壳MOOC学院网站(mooc.guokr.com)导出,发帖用户为JING-TIME。

文章目录
  1. 1. 前言:
  2. 2. 一、自我分析
  3. 3. 二、社会分析
  4. 4. 三、总结